《 人民政协报 》 ( 2025年03月12日 第 2 版)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彰武农经总站农艺师王秀英,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萍乡武功山茅店村党总支书记谭新萍分别在“代表通道”上分享了当地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故事。

“我的家乡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的南部,是农牧交错带上的典型生态区。新中国成立之初,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大风带着沙子一个多小时就能刮到沈阳城。”王秀英介绍,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1952年中国第一个治理风沙科研机构设在彰武县。如今,一代代彰武人在号称“八百里瀚海”的沙窝子,探索出了中国三大治沙法之一的灌木综合治沙法,开创了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河,并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彰武方案”。

“我们也没有忘记致富,彰武这地方,适合种植花生、地瓜这类地下果实无茬作物。我们依托‘耕地轮作’‘光伏治沙’等项目,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团队承担的全国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示范区,硬是在沙地上种出了连续两年亩产超过2000斤玉米的‘吨粮田’,逐步实现了祖祖辈辈所期盼的沙地变良田的梦想。”王秀英说。

谭新萍所在的茅店村,也曾是个偏远的小山村。此前,由于种植没有规模,销售没有路子,富锌富硒的瓜果蔬菜、优质大米只能在附近的集市低价售卖,很多绿色无公害的果蔬只能堆放在家里,卖不上价钱,乡亲们辛苦一年下来,收入微薄,积极性不高。“只有让村里的优质农副产品走出大山,卖向全国,村民才能增收。”谭新萍认为这是打开销路的关键。

怎样把种在地里的“土疙瘩”变成村民增收的“金疙瘩”?谭新萍介绍,去年,武功山农产品配送中心落户茅店村。配送中心匹配了先进的冷链设施,解决了储存和保鲜的问题,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村里实际情况,制订了精准种植计划,让乡亲们实现了订单式生产。“乡亲们再也不会盲目种植,也不用拉着农产品到集市上叫卖,只要把种出来的瓜果蔬菜送到配送中心,就能现场完成现金结算。”

此外,依托武功山景区,村民们还吃上了“旅游饭”。曾经偏远的撂荒地如今种满了“订单式”农产品,曾经闲置的民房改造成“一房难求”的民宿。“我们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谭新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