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时节,天寒地冻,东北大地一片沉寂,放眼望去,唯有白茫茫而已。然而,当记者走进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木盂子管委会仙人洞村的温室大棚,热气扑面而来,一捆一捆刺嫩芽秆整齐地摆在水床中,每个刺嫩芽杆上都长出翠绿的嫩芽,棵棵娇翠欲滴、长势喜人,这生机勃勃的景象不禁令人心生欢喜。

  “山野菜生长周期大概为40天,现在快过年了,正是反季山野菜上市的大好时机。”村民林国山自豪地说,据他介绍,当前,刺嫩芽每斤35元左右,大叶芹每斤也超过了30元,经济收益十分可观。

  该村的反季山野菜培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最开始培育的是反季刺嫩芽。那时,一进入寒冬,村民们就把刺嫩芽杆儿从山里带回家,放入水盆里,长出嫩芽后就可以被端上餐桌,为除夕之夜增添一道新鲜菜品。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具有鲜嫩、无污染等特点的反季山野菜顺理成章地成了深受大家追捧的热门佳肴。

  当地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后便开始大量培育反季刺嫩芽,近6年来,随着反季刺嫩芽的销路越来越广,知名度快速提升,管委会又适时鼓励和引导村民创新种植大叶芹、刺五加和龙须菜等特色山野菜,以壮大反季山野菜产业整体实力,让这项产业更具影响力,走得更长远,为百姓带去更多“真金白银”。

  与此同时,该县桓仁镇、黑沟乡等其他乡镇也开始着手学习反季山野菜培育相关技术,从山野菜的培育到包装、运输,再到合作社的运营和管理,进而逐渐创造出不菲的经济效益,也让这项产业在桓仁大地上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

  清早,黑沟乡石虎子村的几位村民就来到温室大棚里上班,采摘,装箱,打包,忙得腾不开手脚。展眼望去,大棚里绿色清新,丰收在望,一派忙碌的景象,好不热闹。“这是我第一年尝试培育刺嫩芽,效益不错,以后还要陆续尝试新品种。”尤春艳笑着说。

  采访结束时,山中的晨雾尚未散去,几缕炊烟依旧缓缓上升,仿佛空气里都充满着致富的欢喜和温暖。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