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镇韭菜园子村沙参种植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在田中进行中药材管护和田间除草作业,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早秋乡间图景。“大家分成三个人一组,每组一天能除草三亩多,这些活儿俺们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干完,国庆节以后就是采籽了。”种植大户董其武满怀期待地说。

  据董其武介绍,药材基地于2020年成立,发展至今已拥有沙参230余亩。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劳务用工等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参与沙参等中药材种植,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沙参三年亩产约2500斤,亩产值约1万元左右。

  这个种植基地仅仅是桓仁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的一个缩影。众所周知,桓仁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78.9%,非常适合中药材生长,因而境内野生中药材品种繁多,当地百姓很早便有零散种植野生中药材的习惯,只是技术、规模等都还不成熟。为助推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该县出台相关中药材扶贫产业实施方案,通过积极整合涉农、扶贫等领域资金,有效保障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顺利推动。各乡镇纷纷依托自身资源、环境优势,把中药材种植作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脱贫增收的重要举措,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中八里甸子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当地土壤、气候特点,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随着种植技术逐渐成熟,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该县的中药材产业的种类不断增多,规模逐年扩大,截至目前,古城镇、北甸子乡和沙尖子镇等多个乡镇发展了特色中药材产业。种植品类也从原本的五味子、人参等传统药材扩展到沙参、防风和苍术等一系列从南方引进的药材,种植面积由起初的百余亩到如今的上万亩,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

  这项产业逐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订单农业模式,充分发挥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的种植技术和发展能力,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在此进程中,一大批野山参、五味子深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步拓展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极大地活跃了当地经济,让中药材产业结出累累硕果。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