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米飘香。正午的阳光下,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梨树村村集体经营的近百亩稻田里,几位农民正在捡拾被收割机遗落的零散稻穗。“扔在地里实在可惜,拿回家磨出米一样好吃。”村民朱明玉和几位乡亲拿着刚刚捡拾的稻穗,开心地聚在一起聊天,拍视频,稻田里不时传来阵阵聊天声、笑声。

  朱明玉是该村的一名贫困群众。此前,他在这片稻田地里负责看水,三个月下来共收入4600元,这让他备受鼓舞,觉得信心满满。据了解,今年,由于管理得当,该村集体共收获了两万多公斤水稻,如果按照去年的市场价4元/公斤计算,共可收入近10万元,除去种植成本和人工费等,该村将把余下的收入全部用于帮扶村里的贫困群众和支援本村建设。“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朱明玉和乡亲们纷纷笑着说。

  如今,“一粒米”华丽蜕变,福泽乡民的故事在这片黑土地上频频上演。据了解,该县水稻的播种面积共有9万多亩,水稻良种技术推广面积达98%。今年,当地在积极推广机械化生产基础上,还不断强化水稻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市范围内首次采用水稻旱地智能直播技术并喜获成功,其强大的播种能力有效缓解劳力季节性紧张的矛盾。各涉农部门也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种田,让农民在这个特殊之年仍能收获满满。

  姜宗泽是泡子沿村原生态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今年,他再次迎来丰收年。在姜宗泽记忆里,过去,为追求产量,当地人曾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用量,带来的是土壤板结、营养流失,导致水稻品质不高,很难卖上好价钱……为此,近年来,多个乡镇鼓励水稻专业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再雇农民种植与管理,这样极大地提升了稻米产业的科学化、集约化水平,让传统水稻种植业迸发出新生机,也使农民们从往常的一份工作中获得两份收益。

  走进姜宗泽的合作社,院子里一群鸭子正在悠闲地散步。“这是我们养的稻田鸭,春夏放养在稻田里,鸭子的粪便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也是不用农药和化肥的象征。有机种植虽然产量低一些,还得人工除草,但产出的大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公顷能增收3000元左右。”姜宗泽说,除了200多亩鸭稻,姜宗泽今年还种了蟹稻100多亩。“这种创新种养模式让我们付出一份劳动却能获得两份收益,实在是太好了。”

  “今年的收成真不错。”在夕阳余晖中,合作社的乡亲们正在加紧收割、搬运稻米,欢声笑语伴着阵阵稻香,飘荡在广袤肥沃且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