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金秋赏枫季,我市旅游市场全面升温,仅双节假期,接待游客就达210万人次,旅游收入25.2亿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十三五”以来,我市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本溪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文旅兴市”战略指引下,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建设初见成效,文化多元、山水多彩、体验多样的“本溪旅游”越来越自信地笑迎八方来客,繁荣一方经济、幸福一方人民。

  “十三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紧紧围绕我省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以枫叶、温泉、奇洞、名山、医养、文化等旅游优势资源为依托,全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结合奇洞、枫叶、生态、冰雪、温泉、民俗、乡村七大主打品牌,通过项目牵引和开放驱动,促进“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不断丰富“中国枫叶之都”的品牌内涵,促进全市旅游经济稳步发展。

  山水是本溪旅游的颜值,文化是本溪旅游的气质,以旅彰文,以文促旅,文旅融合给本溪旅游带来更多的文化元素,让本溪旅游更有魅力。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让我市的民宿、温泉、康养类项目很“走心”,“小市一庄”、“漫谷小镇”、“云溪七养”等精品民宿,成为饱含地域民俗特色的乡村旅游的代表,本溪满族自治县同江峪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跻身全国乡村旅游300强。    融入抗联文化的我市“红色旅游”有品质、有品位,发挥出较好的社会效益、教育效益。依托汤沟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杨靖宇纪念馆、关门山抗联密营遗址、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辽宁东北义勇军纪念馆等优质独特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我市打造了“重走抗联路”红色旅游品牌,本溪满族自治县等四个县区入选全国抗联红色片区,入选数量占全省近一半,本溪成为主题教育和红色教育的重要目的地。

  这些年来,本溪旅游新开发的景区、景点越来越注重文化与创意:本溪大峡谷,突出了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冒险文化元素,景区聚集了众多冒险体验类项目;大冰沟、枫林谷等新近开发的景区,也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本溪社火”“碱厂舞龙”等“非遗”项目展演进景区,是“文旅融合”的典范,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本溪印象”。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为打破旅游市场半年闲的局面,努力将冰雪“冷资源”转化成产业“热经济”,去年冬天,我市还以“畅游冰雪天地、逐梦金山银山”为主题,打造了“激情冰雪、浪漫温泉、悦享美食、相约本溪”四大板块20余项冬季冰雪主题活动及旅游线路,成为本溪旅游新的亮点。对文化品位的追求,新项目、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令本溪旅游不仅山美水美,更是新意十足。

  近年来,我市重点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在区域内实现全时空、全要素,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让“本溪”成为本溪旅游的“名片”。桓仁满族自治县以全省评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评审,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通过国家验收的全域旅游示范县。而本桓旅游专列的开通,为本溪、桓仁两地的旅游资源串联成一条黄金旅游通道,为全域旅游发展进一步“舒筋活血”,“一线串珠”助力旅游经济再上一层楼。

  如丹的红叶,如画的景致,火爆的旅游市场,让“本溪旅游”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每逢五一、国庆黄金周期间,央视、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以及省级主流媒体来溪进行采访和持续的深度报道,极大提升了本溪旅游的品牌影响力。本溪旅游也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爱好者等新媒体的力量成为“网红”,形成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我市文旅部门也加大了旅游宣传推介,先后赴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参加亚洲文化和旅游展、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多个国际展会,巩固优质客源,开拓新兴市场,扩大本溪旅游品牌影响力。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及大数据平台,智慧旅游软硬件建设、智慧景区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深入。近年来,水洞、关门山等景区新增了网上购票、扫二维码及身份证入园、自助导览、免费Wifi覆盖等功能,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了网上购票及扫码入园。放眼未来,一批有品质、有特色、有影响的大型文旅项目,必将不断丰富我市文旅产品供给,加快推进本溪文旅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更高质量的发展。本报记者  蔡升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