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木盂子管委会仙人洞村五组的一块空地上,一朵朵秋木耳迎着略带凉意的秋风绽开笑脸,看上去比暖春繁花还要灿烂。“从菌棒下地,我和老伴儿就在这里上班,俩人一天160元钱。”村民焦永杰的妻子一边晾晒刚刚采摘的木耳,一边笑着说。

  仙人洞村位于桓仁西北部,这里年平均气温要略低于老黑山、桦树甸等东南部村落,因而不适合种植大榛子、五味子等特色农作物。今年,在外出考察村集体致富项目时,村两委得知,秋木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药用价值,价格要略高于普通木耳,且产品市场空间大,投资风险低,见效快。经过多番比较和考虑,村两委和市税务局驻村工作队最终将投资目光锁定在秋木耳产业上。今年8月5日,10万棒承载着全村百姓致富希望的秋木耳菌棒如期被安放在10亩空地上。

  “木耳刚下地不久就赶上汛期,连续几场大雨让菌棒受潮,有发霉的危险,俺们就赶紧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这才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每回谈起这件事,村党支部书记王新伟都是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从9月初至今,该村已经连续采摘了四茬秋木耳,最多时候雇用23位农民,平均每人每天80元。“这四茬秋木耳一晒干就被吉林、黑龙江那边的客商订走了,剩下的一直能采摘到霜降,又会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王新伟自豪地说。

  在秋木耳生长期间,村两委安排困难群众焦永杰负责浇水、晾晒等日常打理工作。“因为俺们家之前种过木耳,有侍弄的经验,于是村干部让俺们负责打理。看着效益这么好,明年我也打算种几万棒木耳。”焦永杰说,此前,他因病被迫放弃自家的木耳产业,今年,通过在木耳基地做工,让他又重新鼓足了勇气,打算明年重新种植木耳。

  据估算,今年,10万棒秋木耳将创造出近30万元的经济收入。“除去支付工人们的劳务费和产业园的日常维护费,我们会把剩下部分全部用于帮扶全村78户,263名困难群众。”王新伟说。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