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委会的综合服务大楼,岳喜芳站在窗前,望着前面一片叫做棠梨沟的海域,思绪万千。19年了,在岳喜芳当上小盐场村党支部书记的19年间,小盐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背负640万元外债的贫困村一路发展到现在资产3200万元的辽宁省文明村,一路上有令人头疼的难题,也有披荆斩棘的喜悦。奔小康的奋斗历程,起点就从眼前的这片海开始……

  面朝大海奔小康

  2001年,小盐场村党支部换届,镇党委选派有能力的党员岳喜芳竞选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当时的小盐场村村集体背着640万元外债,社员压资34万元,固定资产仅有9.6万元,包括13间办公和幼儿园合用的破旧瓦房。

  岳喜芳清楚记得,那时每到下雨天,房子就会漏雨,遇到大风天,房盖几乎快被掀下来。桌椅板凳陈旧不堪,一次领导来调研工作,裤子还被凳子露出的钉子刮出了三角眼。

  不敢面对困难不是岳喜芳的性格,但总要有解决办法。“要地没有地,要工厂没有工厂,除了山就是水,一条环形公路夹着两边的老百姓,只能靠海。”

  她找到镇党委书记,说:“我干可以,但得给我一个发展的空间。”书记问:“你要什么空间?”“我想为村里承包一片海区。”岳喜芳答。“海区都已经承包出去了。”岳喜芳:“这不用你管,我来想办法。”

  她看好了村委会对面那片面积为210亩的棠梨沟海区。海区的承包期还有一年多,每年的承包费是5000元。她找到承包人,未来一年的承包费不收了,还按每年1万元给他两年的补偿款,成立一个海产品养殖队,请他当队长。承包人同意了,岳喜芳初战告捷。

  搞海产品养殖,要往海里放种苗,但村里没有钱,只能大家集资。村民心里却在打鼓:穷成这个样了,还往外拿钱,钱不会打水漂吗?能挣到钱吗?见不到甜头,村民们都没有积极性。于是,岳喜芳带头从家里拿出3万元,号召村里党员每人集一点,你五千,他两千,最后凑了18.9万元启动资金。

  有了这笔钱,她可以带领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了!她们白天乘船出海修复码头、抬石条,晚上就睡在海边看护房和大家一起轮流值班管护海区。几个月下来,一共投了100多吨礁石,硬是在海底为海参建起3000多个“石房”。见到岳喜芳和党员干部如此玩儿命地干,村民们也被感动了,纷纷加入到施工队伍之中。

  辛苦的付出很快换来了回报,当年,小盐场村集体收入达到28.8万元,人均收入也从2000年的不到2800元迅速提高到1.5万元,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村民养殖户也越来越多,集体经济渐渐发展起来,六年的时间,村集体就还清了外债,翻了身。

  如今,小盐场村注册了“棠梨沟”牌商标,对海参、海螺、蚬子、海蛎子、龙须菜等自产水产品进行精加工,打造了水产品、旅游产品自主品牌;村班子成员自主研发的龙须菜海底底播养殖项目获得成功;2019年马粪海胆底播试养项目进展顺利。村集体现资产3200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000万元。

  岳喜芳眼中的“小康生活”

  村经济搞上去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这就是小康生活的模样吗?岳喜芳觉得,只有经济指标还不够。“我的理解,小康社会不单单是经济指标,还有精神和文化的指标。”

  “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增加我们自己的造血功能,提高为老百姓办事的能力,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岳喜芳说,“这个战斗力就是我们的精神指标,让老百姓信得过我们,真正跟我们党中央保持一致。”

  岳喜芳给党员开村民代表会议时,经常强调,一定不要认为脱贫攻坚、为老百姓办事就是帮几个困难户,给困难群体发几个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改变“勤奋就是傻”“政府能给我钱花,我能吃上饭就行”的思想,让他们自己知道怎么去奋斗,如何用双手去托起自己的未来。

  兜里富了,脑袋也要富。为了提升村民的思想和精神面貌,村里投资150万修建了1500平方米集办公、幼儿园、卫生所、文化活动室、书屋为一体的综合楼,解决了困扰村民的大问题。小盐场村经常组织村民开展一些知识竞赛,每逢节日都会举办文化体育活动。岳喜芳挨户吆喝,让他们关掉电视,收起麻将桌,走出家门,陶冶情操、锻炼身体。

  “当经济、精神、文化都达到一个让老百姓觉得舒服,愿意在生活中发现乐趣,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幸福,邻里和谐、社会和谐,我觉得那样就是小康生活。”

  “要让村民们对我们信得过”

  这些年,小盐场村的变化为他们带来了许多荣誉: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文明村、辽宁省文化先进村等。岳喜芳也是荣誉满身: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党代表、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人大代表。

  岳喜芳看得不重,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们从原来账面的9万6千元固定资产,达到现在3千多万,这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办到的,是我们整个战斗集体紧握一个拳头,日复一日坚持的结果,荣誉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村民们对我们信得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天健网 记者 葛春家 裴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