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曲、发酵、拌曲……一套工序下来,桓仁满族自治县干沟子村村民刘思臣要忙活一个多月。盛夏午间,骄阳似火,酿酒作坊里,刘思臣累得汗流浃背,但为了保证酒的品质,他还是认真地把控着每道工序的每个细节。





酿酒的手艺是当地村民们祖辈传下来的。早年间,村民酿的酒除给自家人食用外,多出来的可以外销换取生活费。后来,市场上的各类白酒,花样繁多,去商店买酒既省心又便宜,村里酿酒的“老手艺”渐无用武之地。刘思臣和其他村民逐渐将这项手艺搁下,纷纷忙着外出打工挣钱。

过去,桓仁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十分滞后。由于各个村庄里的人,出去的多,回来的少,相继出现了一个个“空心村”。一些民房、道路等因年久失修而日渐破败。“那会儿,有点儿能耐的人家都搬走了,留下来的也都常年出门打工,也就过年回来住几天,平时村里就像好久没人在里面生活一样。”刘思臣感慨地说。

直到近几年,转机才得以出现。随着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个村庄的土坯房改造了、道路翻修了,乡村环境也越来越好。可是,要让村子真正恢复生机,还要让村里产业兴旺起来。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最终,一些农村把目光投向了祖传的老手艺。村里不少人会用杂粮酿酒,还会用传统工艺榨芝麻油、苏子油,做饸烙面。这些传统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逐渐把村民们召唤回村。

“手工榨苏子油的工序俺们再熟悉不过了,以前从没想过这些手艺还能再挣钱。”黑沟乡石虎子村村民任士荣说。从2015年开始,凭着精湛的技术,他成了颇受客户信赖的榨油能手,一年能挣1万多元,“守着老家挣钱,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由于质量可靠,风味独特,这个地方农村小作坊生产出来的酒、油、面很快依靠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销出大山,售价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现在,村子美了,产业旺了,俺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谁还能说俺们是‘空心村’呢?”采访中,村民们这样自豪地说着。




本报记者 肖乙瑾 通讯员 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