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障代表行权履职 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纪念市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履职综述之五

  人大工作,主体是代表,基础在代表,活力看代表。市人大设立常委会40年来,历届市人大常委会始终高度重视代表工作,坚持尊重代表、依靠代表、服务代表,全力支持和保障代表行权履职,在更广泛领域发挥代表作用。

  为进一步夯实代表依法履职基础,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和完善了《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市人大代表的若干意见》《市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活动的意见》等17项代表工作制度,优化了“双联系”活动的广度、深度、频度,促进了联系服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不断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面,坚持每次常委会都邀请5至6名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议题审议;每年都邀请200余名代表参加视察、调研、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活动,设立代表接待室,充分听取代表意见建议。加强“代表之窗”微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发布全市重点工作动态、常委会重点工作进展和代表活动信息,为代表知情知政提供保障。组织开展代表“争先评优”等活动,定期召开市县区代表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代表工作经验,使常委会组成人员同代表之间,代表同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为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代表学习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采用集中学习、专家辅导、讨论交流,现场教学、外出考察等方式,组织代表开展党校集中“充电”式初任培训,邀请全国、省、市专家学者来溪授课,开展“提升”式专题培训,组织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骨干代表赴全国人大培训基地进行“搭车”式履职培训。40年来,先后举办代表集中培训班182期,举办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培训220余次,培训五级人大代表35000余人次,代表小组长等骨干代表150多次,乡镇人大主席、人大街道工委主任等上百次,实现了全市五级代表培训学习全覆盖。

  历届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搭建平台,提升代表履职活动实效。扎实开展了“牢记责任和使命、争做人民好代表”“我为本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献策”等系列主题活动,提出建议意见百余件。组建9个专业代表小组,指导各小组围绕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建设、县区经济和非公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开展视察调查230余次,提出意见和建议560多条,推动了一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加强履职平台建设,建立乡镇(街道)“代表之家”55个、村(社区)“代表联络室”455个,就近就地联系选民,推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为常态。积极组织代表开展“进社区”“进村屯”等活动,直接倾听群众心声,畅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系内的诉求表达渠道。开展评先创优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0年来,共评选出185个先进代表小组、350名优秀代表、465件优秀建议。

  40年来,历届市人大代表共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12000余件,平均每年300余件。这些议案建议凝聚了广大代表的心血,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心声。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着力做好代表建议督办工作。坚持重点建议常委会领导包件督办、专委会参与督办、代表工作部门全面督办制度。对涉及多部门、办理难度较大的建议开展集中办理、集中答复,下大力气解决了代表建议“被满意”的问题。在《本溪日报》开办《代表之声》专栏,及时向社会公开代表建议办理情况。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询问,推动建议办理由重答复向重落实转变。近年来,一批代表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备受关注的衍水大桥,2015年9月已建成通车;市殡仪馆搬迁工程,2018年底已实现;路内停车场收费建议,已于2019年10月实施,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子雄路口过街天桥,也已于2020年1月1日投入使用。对群众反应强烈的教育、医疗、城市综合整治、养老等民生问题,以及有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建议,市人大常委会紧盯不放、精准发力,全力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落实,对推动本溪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 穆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