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二字,寥寥几笔,却是一个地区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

  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进程中,即使辽宁这样的人才大省,也面临着人才发展困境,原有的人才资源优势、科教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人才,更具特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辽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我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与辽宁振兴发展战略同步谋划、同步推进,落地落实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变为一项项扎扎实实的具体行动。

  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在我省,各方面优秀人才正不断集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大“智”动力。

  在院士专家助力振兴发展行动中,借助闻邦椿院士团队技术力量,辽宁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研发出世界首款油动调速控制多旋翼无人机系列产品,载重量、航时等指标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随着越来越多像闻邦椿这样的技术“领导者”加盟,一些领域从“跟跑者”跃升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成为我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生动写照。

  放权松绑——改革向“深水区”迈进

  科学培养人才,广泛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一套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是激发人才活力的关键一招,更是赢得人才竞争的制胜法宝。对辽宁来说,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聚焦人才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彻底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制度壁垒和政策藩篱,才能建立起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着力调动用人主体内生动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我省人才领域改革向“深水区”逐步迈进。

  推动简政放权、改革职称制度、调整收入分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靶向施策下,我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实现新突破。

  人才管理舍得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我省出台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14条政策、制定深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放管服”改革10条政策,提高财政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效果效益。相继下放人才招聘、评审、薪酬管理等权限,全省53家单位开展自主招聘,115所高等学校、38家大型公立医院、7家企业实行职称(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审。

  人才引进步子迈大。落实《关于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相继推出《新引进或新培养人才奖励操作细则》等17项具体操作,持续释放政策红利。2019年,全省累计引进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1923人。实施“全国学会入辽计划”、深化省校合作,与20余家国家级学会开展对接,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柔性吸引省外智力资源服务辽宁振兴发展。

  人才评价激励尺度放开。在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基层一线和农村实用人才等10个领域,分类构筑评价体系,实现“干什么评什么”“用什么评什么”。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论著,成为新的人才评价理念。启动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实行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成果转移奖励后补助政策,对45家众创空间、23个企业、27个院校、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成果转移项目,兑现奖励经费5500万元。

  聚才用才——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人才工程,成为我省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

  紧紧围绕“一带五基地”建设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我省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兴辽英才计划”“双招双引”工程,不断增强人才工程的引领性、示范性和创新性,为振兴发展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

  已实施两年的“兴辽英才计划”,共遴选支持1013名高层次人才,累计支持经费7.217亿元。入选的高层次人才围绕辽宁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确立重点项目1000余项,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紧缺技术难题,推动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辽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抓培养储备青年人才,2019年首次设立并遴选优秀青年基金,优选100家企业在“双创板”辽宁区域中心集中挂牌;抓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华晨集团等企业开展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抓高技能人才,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仅2019年就培训22万人次;抓农村实用人才,实施人才助力县域经济发展计划, 117个省级科技特派团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2万余人次;抓社会工作人才,省委组织部联合省直13个部门出台文件,提供政策支撑。

  引育人才是基础,目的是用好人才。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用为本,紧紧围绕全省高质量发展布局,在使用中发现、在使用中成长、在使用中发挥作用,促进人才引领振兴发展,让各类人才在振兴发展的广阔舞台上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将人才汇聚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和经济社会效益。

  以人才为资源、以创新为动力,各地借助院士专家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围绕建站单位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联合攻关,催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

  通过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省累计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紧缺学科专业210个,做大做强学科专业323个。全省成立57家校企联盟,推进14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加快发展,人才供需适配度大大提高。

  优化环境——打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新生态

  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识才、爱才、用才,才能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既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先决条件,更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我省从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等方面主动发力,为人才“加椅子、留位子、架梯子”,一个近悦远来、宾至如归的人才发展新生态正加快形成。

  拿出真金白银对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支持。利用社会金融资本服务平台,积极推广“人才贷”金融服务产品,面向高技术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发放纯信用、无抵押、低利率贷款,解决人才事业初创期和成长期“资金烦恼”。创新推出的“创业保”已在朝阳、抚顺、锦州、葫芦岛4市落地,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9亿元。

  拿出真情实感加大人才服务保障力度,切实为人才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建立辽宁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整合服务资源,通过专窗、专网、专线、专员“四专”服务方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落实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放健康证,提供健康体检服务。新的户籍管理举措进一步压缩了博士后、高校录取新生和毕业生的户口迁移审批时限,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大中专学生毕业落户27825人,同比增长24.3%。

  拿出真招实策支持重点领域人才发展,人才干事创业平台不断拓展。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洁净能源三大领域,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等12条创新链,启动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6项。沈阳智能制造、大连软件、鞍山激光、本溪生物医药等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吸纳大专以上科技人才40余万人。

  “我回辽宁,我来辽宁,我建辽宁。”随着我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日渐浓厚,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天下英才,必将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创造新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