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本溪县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有效途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
  “高位嫁接”提升产业“身价”

  本报讯【记者 杨苗 武佳音】“这是‘小杂粮冲剂’生产线,是省农科院专家石太渊在企业成立工作站,为我们新开发的深加工项目,还没投产就接到近200万元的订单,为小杂粮找到了更新更大的市场。”腊月二十三刚过,本溪满族自治县武兴农牧场新车间里刚刚完成设备安装,正在进行试生产,场长武佩坤兴奋地介绍着新上的项目。这是本溪县谋求“高位嫁接”,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有效途径,实现校地双方效益共赢的成果之一。

  本溪县境内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有的是发展产业的原料,缺的是领跑市场、让原料增值的技术创新,而先进的技术成果大多掌握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里。一方面好的生态资源“养在深山人不识”,另一方面,科研成果也急需“沃土”落地转化为生产力。为此,从2016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决定“借智登高”,结合本地产业情况积极推进引智工作,特别是加快以院士专家工作站、“校企合作”项目等为载体的“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品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与本地资源“嫁接”,提升产业“身价”。

  他们先后与云南农大、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云南农大等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协作;与省经济林研究所、云南农大等4所院校及科研院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组建产学研用合作联盟,通过政策支持、经费补贴等方式,促进本地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共同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引进专家、院士工作站,推进“校企合作”给特色农产品找到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出口。“去年秋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指导我们试种了50亩有机林下参,既不破坏森林资源,还能产生可观的效益。”兰河峪林场场长张少强介绍说。据了解,朱有勇自2016年在这个县的龙宝参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院士工作站后,将其有机人参的关键种植技术与当地森林资源“嫁接”,进行林下有机人参试验,手把手教授林农们种植技术和操作规范。项目试验成功后,将在全县进行规模化示范和推广,把全县人参种植产业引上生态化、规模化轨道。

  校地合作让本溪县产业提档升级的同时,科研院校的智力成果也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校地共赢。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将本溪县特产刺五加和云南特色红茶作为原料研发的“刺五加红茶酵素”项目,在本溪森秀药材加工有限公司落地,目前,已开始试生产,市场前景可期。下一步,他们研发的山楂、山药、黄精等系列酵素也要陆续在该企业转化成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