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一大早,刚到县城卖了一趟草莓回来的崔国权两口子不顾一身汗水,又一头钻进自家两个占地3亩的草莓大棚里,哈腰忙碌地把一颗颗红色的草莓果摘下来,放在特制的白色保温箱里。“这些是丹东市一个企业预定的,1公斤能卖到30多元呢!”崔国权说。

    崔国权一家是桓仁满族自治县雅河乡董船营村建档立卡户之一。董船营全村共482户,2006年以前,建档立卡户有43户。自开展扶贫攻坚战以来,村里结合临近县城的交通优势,又有多年发展反季草莓技术条件,采取技术培训、资金资助等多种方式,帮助崔国权等10户建档立卡户发展草莓和养殖等产业,使他们走上了富裕路。在此基础上,村里针对没有产业项目的建档立卡户建起7座草莓大棚,帮助其余33户通过用工、分红增收,实现共同迈向富裕的目标。

    今年60多岁的村民柳维满是最早迎来草莓增收季的建档立卡户,2007年,他在各级党委政府扶持下,发展4个草莓大棚。去年,他又建起两个草莓大棚。按一个大棚收入1万元的保守估算,他家这个春节就可收入6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宋修会向记者介绍,目前全村建档立卡户一个草莓大棚一年可收入5万元,一个草莓大棚就能实现稳定脱贫。而没有大棚的建档立卡户通过到村里的集体大棚技术打工,每年能收入2万多元。对既不能搞大棚草莓生产,又不能打工的建档立卡户,村里实行集体草莓大棚大额资金分红,刘桂兰等十户建档立卡户今年就都得到了3000元至1000元不等的分红,再加上社会帮扶,这部分建档立卡户也实现了稳定脱贫。

    本报记者 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