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赵艳艳 冯浩)往全身CT上一躺,全程只要几秒钟,脑部、颈椎、颌面部、胸部、腹部等全身大部分疾病就可被检测出,十分快捷准确,这就是现在医学检查中常常会用到的的全身CT检查。而享受着便利医疗服务的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仅仅在三十年前,我国还没有一台自主生产的全身CT机。近日,记者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我国第一家让国产全身CT产业化的企业——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探究这家医疗器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场故障引发的“中国CT梦”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使用的CT机全部依靠进口,而每台进口CT的售价高达70-80万美元。每年中国医疗器械领域仅在CT采购上的财政支出,就要几个亿。

    要知道,在1980年的中国,大米只要1毛2一斤,瓜果蔬菜只要几分钱!

    在这样庞大数字背后,是中国全身CT自主研发技术的缺失和在高端医疗机械领域只能“照单全收”的无奈。

    直到1989年的一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一台价格不菲的“洋”CT,突然在运行时出现了故障,国外专家却对此束手无措。

    眼见重金买回来的CT将成为“破铜烂铁”,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郑全录、李甲递教授挺身而出,凭借他们在计算机、电子、机械等方面掌握的综合知识,不仅修复了“瘫痪”的CT,居然还大大提高了整机性能和可靠性!

    也正是这次的“CT复活事件”,引发了专家们一个更大胆的梦想——要制造属于中国自己的CT!

    而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学校及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支持。1989年,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成立,国产CT的整机研发正式开始。

    “五年磨一剑”梦想终成真

    CT设备是最复杂的大型高端医疗设备之一,要实现中国在这个领域上的“从零到一”,艰难远超想象。

    除了研发资金、图纸技术资料、人才及供应链资源的短缺,研发团队还面临着国外厂商对核心技术的封锁。

    “在国产CT的研发过程中,由于经费奇缺,配不起相应的仪器设备与测试模体,许多结果是直接用人眼观察得到的,实验过程中很多时候也要由工作人员亲身试验。但无论是多么艰苦的条件,大家从来都没有怨言,是想要实现民族自主生产CT机的信念支撑着我们……”曾任CT研发项目的主要执行负责人、现任东软医疗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江根苗告诉记者。

    “五年磨一剑” 。

    1994年,“中国自主研发CT”的梦想终成为现实,国产CT原型机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国家检测!

    由于科研成果只有在资本的支持下,才能真正地实现产业化生产。1995年,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并入东软集团进行项目孵化。

    1998年,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成立,成功量产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身CT-C2000,国产自主研发的CT正式进入了产业化发展的“高速公路”。

    我国一举成为继美、日、德后,第四个能够生产全身CT的国家。

    剑指高端医疗服务 做国际领先

    曾经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时至今日,这家曾经拿下“中国第一”的企业发展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近日,记者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了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一探究竟。

    江根苗向记者介绍,多年以来,东软医疗坚定自主研发生产的信念,持续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CT、第一台螺旋CT、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第一台DR设备、第一台三维彩超……填补了多项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空白,也促使跨国公司的高端医疗产品的价格降低20%-30%左右,售后服务价格降低了一半,进而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

    在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是首要的,但“走出去”才能实现更快、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

    因此,东软医疗也积极进行海外布局,将研发、生产、服务、物流等网络扩展到了世界各地,在海外建立起7个子公司、1个办事处、10个海外服务中心和12个海外物流中心等,以随时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

    据东软医疗首席执行官武少杰介绍,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与东软医疗合作的已达50余个,比例超过80%,共计实现了千余装机。

    谈及未来,江根苗表示,东软医疗接下来将致力于健康价值的传递。MDaaS(Medical Devices & Data as a Service,医疗设备和医疗影像数据服务)就是东软医疗全新推出的服务性产品线。

    “它通过构建创新型影像生态,为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医院采购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医生超负荷工作、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提供了系统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大医院更大,小医院更强,帮助医疗机构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及核心价值,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带给更多的人。”江根苗具体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