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政策好,只要肯动脑筋、肯出力气,就能过上好日子。”到杜贵君家采访,正在干农活的他笑着对记者说。

    杜贵君家住桓仁满族自治县雅河乡荒甸村。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现如今,杜贵君一年收入15万元左右,不仅过上了原本期盼的小康生活,还被村民们选为小组长,而这些都和他勤于思考、敢于奋斗密不可分。

    乡亲们常年辛勤劳作却只够温饱,土地广袤肥沃却不能物尽其用,这种状况的存在,让青年时代的杜贵君倍感可惜。一番思考后,他认为家乡的水土资源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出产的大米又曾是清光绪年间的御用贡米,只是由于缺少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才出现水稻品种混杂,大米产量低等问题。为此,他经过多方走访考察和论证,决心将乡亲们分散的稻田地转包下来,搞集约化生产经营,改变投入多产出少的现状。

    然而,当杜贵君向周围乡亲转包土地时,却受到很多村民的质疑。他只好挨家挨户做工作,逐渐得到村民们的信赖,同意将地转包给他。之后,他选用良种,改进农技措施,有效降低成本,第一年就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几年下来,杜贵君创立了自己的稻米品牌,并把水稻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与此同时,他不忘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多次为五保户、低保户垫付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资钱款,还在春耕、秋收等农忙时节,为一些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户解决临时性就业问题。

    2018年,当地产出的水稻严重滞销,杜贵君起早贪黑,主动做包装、跑市场,拓展了水稻销售渠道,解决了部分村民有粮卖不出去的难题。他还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今春,他在当地投资修建了一个休闲农庄和小型花海,吸引游客观光赏景拍照,顺带帮助周围村民销售笨鸡蛋、新鲜蔬菜等农产品。

    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杜贵君也积极为家乡变美贡献力量。2018年,村两委为南沟地区争取到道路建设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路基迟迟未能铺设。为了使项目早日开工,改善交通环境,杜贵君组织发动20多户村民,自备工具,顶着烈日酷暑,在半个月之内铺设近3000米路基,为南沟道路硬化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当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完工时,村民纷纷走出家门,庆祝期盼已久的幸福时刻。

    “幸福就在脚下,是靠双手干出来的。”杜贵君自豪地说。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