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暑热难耐,令人心生厌烦,可在桓仁满族自治县华来镇川里村,山坡上铺满了竞相盛放的野花,山涧泉水顺流而下,汇成小溪潺潺流淌,林间不时响起清脆婉转的鸟鸣声。当地村民也终于再次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最美丰收季。 村民李金玲带着几位乡亲在林中一边唠家常,一边采收香菇,忙得好不快活。“丈夫出门打工,俺们就在家种香菇。在棚子里凉凉快快地收香菇,心里别提多兴奋了。”李金玲高兴地说。

    该村位于辽东山区,空气温润潮湿,水源纯净,非常适合种植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开春种香菇,入秋去人参加工厂打工,川里村的妇女们早已实现了一年到头有钱赚,一年到头无农闲的梦想。 长久以来,该县始终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如今,依旧有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讨生活,只留妇女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自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县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念,适时引导那些巾帼不让须眉的脱贫“娘子军”们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种植和养殖、餐饮服务等特色行业的关键环节进行“精耕细作”,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顶起乡村致富“半边天”。

    “当初俺们几个姐妹想种香菇却没有资金,后来得到政府的支持,不仅帮俺们解决资金问题,还请专家帮忙指导,这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李金玲边说边采摘香菇,举手投足间透露着无限自豪感。现在,她家已经成功发展香菇5万袋,年收入高达10余万元,顺理成章地成了周围人眼中的致富能手。 如今,在桓仁的八里甸子镇、桓仁镇、普乐堡镇等多个乡镇,越来越多像李金玲一样的妇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发展特色产业,过上了富裕幸福的好生活。

    近年来,桓仁县重点对外打造“红色名片”,着力开发红色旅游。老秃顶子地区被认为是辽宁屋脊,引得众多外地驴友源源不断地赶往此地徒步登山,寻访当年的抗联遗迹。这令该村的一些妇女发觉到了商机,她们纷纷发挥聪明才智,在自家院落里支起了大锅,用热乎丰盛的农家饭菜招呼外地游客。 “过去,谁不想有钱,好把日子过得舒坦点儿?现在是真有条件啦!”木盂子村村民朱凤笑着说。她利用自家小院开办农家院,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前来,日子变好了,她家先翻新了瓦房,又安上了电脑和网络。每天傍晚,朱凤都会和周围的姐妹们到文化广场跳舞,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乐享富裕、和谐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