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97年7月8日本钢板材B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为标志,本钢集团一改传统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开始与金融资本“相拥”, 同产业资本“共舞”,20多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募集上百亿资金用于企业投资发展,积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整合资源实现做大做强,为百年国企打开了另一个巨大的盈利空间。

    说起本钢板材股票上市,当年曾经参与上市运作的很多本钢人至今记忆犹新。本钢集团资本管理部部长马海滨介绍,1997年3月27日,辽宁省政府批准本钢作为发起人,并以其所属炼钢厂、初轧厂和热连轧厂为主体,以社会募集方式设立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完成人民币普通股(A股)1.2亿股(含职工股1200万股)的发行工作;1998年1月15日,本钢板材发行的A股股票在深交所上市交易。“资本市场既是企业快速成长壮大的‘孵化器’,又是企业取得跨越发展的‘倍增器’。本钢板材的成功上市,募集资金净额近16亿元,为本钢打造精品板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不断改善本钢板材治理结构的同时,本钢集团随即启动推进钢铁生产流程中的焦化、烧结、炼铁、冷轧、特钢、动力、运输等相关资产和业务进入上市公司的工作。一次次优质资产的注入,对本钢板材打造一体化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减少关联交易、提升整体效益和协同效应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整体上市后的本钢板材实现产业一体化和资本运营一体化重合,资本运营得到快速发展。

    此后,本钢集团扭住战略重点,进一步用活金融资本手段,通过投资部分金融产业,完善投融资体系结构,在打造新融资平台上已经“显山露水”。本钢集团先后注册设立了财务公司、恒亿融资租赁公司、恒汇保理公司;投资1.3亿元入股本溪市商业银行,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投资9.5亿元入股中天证券,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寻求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多赢之道,才能最终创造双赢的格局。”马海滨介绍,本钢集团发展金融产业主要目的,一是依托钢铁主业这一资金密集型行业,加强本钢集团资金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利用相关金融业务平台,拓展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三是依靠本钢集团品牌实力和雄厚资本优势,参与金融市场运作,为本钢集团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最终实现钢铁主业带动金融产业、金融产业助推钢铁主业、产融结合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本钢集团在金融市场持续发力,创新举措频出。2016年,本钢钢铁公司以持有的本钢板材A股股票为预备交换标的,分4期非公开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2017年与工行总行签订了200亿元债转股框架协议,2018年3月末首期债转股资金30亿元已经到位。通过这些年的资本运作,本钢集团已经逐步实现了以银行有息借贷融资方式为主,向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并重的方式转变,极大地缓解了本钢集团的资金压力,为本钢集团推进去杠杆、降成本、增效益,激发企业活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辽宁的国有企业要大刀阔斧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这就相当于为辽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按下了快进键。”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继壮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政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本钢集团积极稳妥参与东北特钢重整。2017年6月,本钢板材以自有资金10.38亿元,对东北特钢进行增资,占重整后东北特钢注册资本的10%。用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吸引增量,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同时又引进了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在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道路上,本钢集团还进行了许多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参与了欧冶云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欧冶云商”)第一轮股权开放:为加大对后备矿山的资源掌控力度,本钢集团与辽阳顺峰钢铁公司合作开发棉花堡铁矿项目;与下游用钢企业合作开展钢材深加工及配送,发展深加工产业链,先后成立了大连本瑞通、上海本钢济福和沈阳宝锦等公司,使服务成为增效亮点;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由本钢板材与东莞市豪斯特热冲压技术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本钢豪斯特(沈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热压成型生产线项目。

    可以说,今天的本钢集团,正在借助资本运营的力量稳步向前,不仅补齐了产业链的“短板”,还以资本运营撬动经济增长“新引擎”,集聚发展力量,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路径更加清晰。

    本报记者 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