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毫米,看到这个数字终于打到产品标签上那一刻,在场的人都特别激动!”5月28日,本钢不锈钢冷轧丹东有限责任公司轧钢作业区内,技术科黄连鹏兴奋的声音甚至盖过了轧钢机的轰鸣。

    那一刻,是今年3月6日16时30分,本钢不锈钢公司首次试轧成功0.1毫米厚的宽幅SUS304钢种。

    0.1毫米,大约一张80gA4复印纸的厚度。在钢铁行业,这个数字是技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之前,我国只有一家企业可生产该规格钢板。

    “不过,生产出超过轧机设计厚度极限,且板形和表面质量良好的产品,我们是国内唯一。”主任工程师王飞自豪地说,“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德国森吉米尔二十辊轧机,设计厚度极限为0.2毫米。0.1毫米,连机器测厚仪都检测不出来。”

    从“0.2”到“0.1”,需要几何倍数的技术支撑。

    “不可能!”32岁的张旭,建厂之初就在企业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老到。得知自己被选为试轧“0.1”操作员时,第一反应就是“开玩笑”。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何?

    “超薄不锈钢属高于行业标准的前沿产品,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车、电子、家电、计算机等领域,需求大、利润高。”公司总经理徐利民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严峻的生存压力,必须以创新赢得话语权。

    今年2月,公司启动研究工作,设备挖潜、设计预案……攻关小组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为保证一次轧制成功,他们按“厚度逐渐下探”的原则,决定先拿下“0.15”,再攻克“0.1”。

    “极限薄规格产品的轧制,最关键在确保工艺控制稳定。”王飞介绍,为解决系统无法设定0.2毫米以下目标厚度的问题,研发团队采取厚度补偿控制的方式,实现目标厚度的设定和轧制过程中的厚度控制。为了保证轧制稳定和对板型的良好控制,又制订了配辊工艺和轧辊辊形的磨削方案等,将工作辊的辊形误差控制在±0.001毫米以内,最终形成了科学的轧制试制方案。

    2月19日,2号轧机率先完成0.15毫米规格产品的试轧工作。进一步优化轧制工艺和配辊工艺后,3月6日,正式挑战“不可能”。

    扫清预案中的障碍,解决不期而遇的“意外”。两个多小时后,看到经过四道次轧制,表面光亮、平整、薄如片纸的带钢在卷取机上缓缓“吐出”时,王飞长出一口气,“成了!”

    消息传开,全厂欢呼。

    董事长吴华章说:“企业转型升级,困难很多、阵痛不少,最缺的就是不服输的精气神儿。成功挑战极限薄产品,不仅提升了设备的潜能,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还提振了员工的士气。”

   今日极限“薄”,未来无限好。

    本报记者 唐佳丽

    【链接】    

    钢铁产业,一直是老工业基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基础雄厚、链条完整、人才众多。

    近年来,我省钢铁行业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围绕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逐渐走出供需低谷,产能利用率、行业利润率持续提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今年一季度,全省钢铁重点企业日均产量均保持满负荷生产水平,推动冶金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