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保障 就业有出路 出行更方便
    残疾人的生活洒满阳光

    本报讯 【记者  穆浩】 “过去,盲人的就业出路太窄了,很多都成了家庭的负担。现在,有不少盲人成为了推拿按摩师,通过自己的劳动让生活越来越好了。”市盲协主席唐国尧在自己的盲人按摩店里,一边给客人进行按摩推拿,一边聊起了这些年残疾人生活发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残疾人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实现了生活有保障、就业有出路、出行更方便,残疾人的生活洒满了阳光。

    为了激发残疾人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我市对残疾人的就业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市残联开办了推拿按摩、面点制作、美容美发等多种多样适合残疾人学习的技能培训班,让众多残疾人在这里学到了一技之长。仅最近5年,市残联就先后开办各类培训班320期,培训残疾人11148人次,安置残疾人就业8682名。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实施了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从业的“千人从业工程”、扶持城乡残疾人培训就业的“双千工程”和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扶持城镇残疾人个体创业2612人,带动1950户农村残困户发展种植和生产加工等项目,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上了致富路。如今,我市的盲人按摩店已发展到了几十家,形成了盲人按摩服务品牌,尤其是东明四路成了家喻户晓的按摩一条街,集中了多家盲人按摩店,成为盲人创业的集聚地。

    “原来我可打怵出门了,遇到台阶都得别人帮着才能过去。现在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多了,我自己就能出门买菜了!”王颖是位肢体二级残疾人,在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之前,因为楼门口有台阶,出入很不方便,所以她大部分时间只能呆在家里。呆在家里也有很多不便,上厕所和洗澡都需要家人帮助。2013年,市残联为她家实施了无障碍改造,卫生间去掉了台阶,新铺了防滑地砖,新装了热水器、坐便和扶手,还在楼门口专门为其铺设了轮椅坡道。从那时起,王颖不仅在家可以自己如厕、洗澡,还能坐着电动轮椅出门遛弯、晒太阳,生活质量大为提升。

    我市对社区和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从2010年开始,已经连续开展了9年。全市各县区残联对本辖区无障碍设施改造的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和实地考察,将特困特需的改造对象作为重点,优先改造。重度、一户多残的贫困残疾人家庭,每户可获得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补助资金6000元;低保户、老残一体的贫困残疾人家庭,每户补助3000元;其余贫困残疾人家庭每户补助1000元。近五年,省、市和县区三级财政共投入改造资金1500余万元,累计完成了对195个社区办事场所和4818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解决了残疾人出行难,进一步提高了残疾人生活质量,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真正实现了让残疾人“行得通、出得去、能入厕、洗上澡、晒得了阳光”的目标。据了解,到2020年,我市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将全部完成。

    市残联负责同志说:“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近年来,累计投入专项经费5903万元,用于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以及其他残疾人事业,使残疾人真正享受到了改革红利,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据了解,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55-59周岁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进一步加大缴费补贴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都能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为重度残疾人缴费困难群体代缴每人100元养老保险费。同时,推动孤独症儿童康复、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医疗等项目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运动疗法等9个康复项目纳入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近五年,全市有300余名0-6岁残疾儿童得到了康复训练与救助,13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持续得到免费服药救助,1000余名白内障残疾人得到手术救助,200余名成人肢体残疾人得到了训练救助。我市还加大了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力度,开展了大规模的“辅具助行圆梦行动”,近五年共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型辅助器具20727件,17000多名残疾人从中受益。在助学帮残活动中,我市近五年共投入资金125.12万元,对考入中高等院校的603名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给予了全程资助。市残联还积极争取国家“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资金41.15万元,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残疾学生464人次。目前,我市已基本实现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资助范围全覆盖和在校就读资助全程化。

    “现在的生活我过去想都不敢想,国家对残疾人的保障政策越来越好,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越来越多,相信我们残疾人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幸福!”唐国尧肯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