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形容人的不自量力。可居住在溪湖区河东街道河沿社区的王剑和元京太夫妇俩,却凭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勤于观察的钻研精神,不仅掌握了养殖蟾蜍的经验,摸透了蟾蜍的生活习性,还把蟾蜍变成了“聚宝盆”。

    去年,王剑夫妇俩偶然得知蟾蜍能做药材,而目前各制药厂都急缺有关蟾蜍的原材料。王剑告诉记者,1只成熟的蟾蜍每年能产生6、7张蟾衣,提取6、7份蟾酥。蟾蜍死后,皮、肉、舌、肝均可入药。很多药厂都在用。既然蟾蜍浑身是宝,那肯定不愁销路。为此,她与辽宁三达药材有限公司合作,由三达公司负责回收蟾蜍有关制品,王剑则负责养殖。

    起步之初的王剑夫妇对于养殖蟾蜍是一点经验也没有,只能参照养殖材料一点点摸索。由于蟾蜍和蛇一样,总是在夜晚蜕皮。但是夫妇俩却不是每次都能找到褪下的皮。为了摸清蟾蜍的习性,王剑夫妇俩就开始了“值夜班”。经过几天晚上的观察后,王剑发现,蟾蜍在蜕皮时总是边褪边吃蟾衣。但如果蜕皮时有食物来源,它就不会吃掉自己的蟾衣。

    王剑还发现,蟾蜍在蜕皮之前是有特征的,就是背部高高拱起,身上像被雨淋过一样,湿漉漉的。如果这时不采集,就会前功尽弃。现在,王剑夫妇俩已经琢磨出一套判断蟾蜍蜕皮时机的经验,不仅能不浪费蟾衣,而且还能保持蟾衣的完整性,能卖出好价钱。

    “蟾蜍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还是比较低的,井水或河水都能饲养蟾蜍。”王剑告诉记者,她还发现,蟾蜍特别适合在菜地里放养。因为蟾蜍的主要食物就是蝇蛆、飞蛾、以及其它昆虫。在菜地放养蟾蜍,不仅有丰富的食物来源,对菜地来说还可以做到防止病虫害,一举两得。

    如今,王剑夫妇俩在连山关、东风湖和张其寨都有了蟾蜍养殖基地,并且依靠养殖蟾蜍发了财。夫妇俩高兴的同时也有烦恼。因为蟾蜍制品的需求量非常大,订单供不应求,夫妻俩只能眼睁睁看着挣钱的商机被错过。由于养殖蟾蜍本小利大,各方面效益都很好,王剑希望有兴趣的农民也参与到蟾蜍的养殖,她愿意传授自己总结的养殖经验。

    本报记者 邵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