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荆孟林精神矍铄,步伐轻盈。不久前,他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平山区民生小学,风趣地为这里的师生作了一堂“点赞中国”讲座,现场掌声不断,笑语连连。

    从市工读学校退休那年,他拒绝了私立学校的高薪聘请,选择加入市教育系统德育讲师团,他把利用各种场合传播红色基因当己任,尽一名老教师的育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他曾获评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宣讲团成员、辽宁省最美老党员、辽宁省关心下一代优秀报告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年间,他的足迹遍布中小学校、社区和乡镇,讲革命故事、续革命传统,从“两史”讲到家教,在省内外作了940余场报告,我市城区一所学校都没落下。

    每一次,老人都会讲述大家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重现当时场景,将师生带入战火纷飞的岁月。在市实验中学做完报告,他走出礼堂,掌声经久不衰。“荆爷爷,听您的报告太激动了!”同学们甚至争先恐后请他签名。

    雷锋生前亲密战友乔安山来本溪作了一场报告,引起了很大反响,激发了各校师生学雷锋的热情,大家纷纷找到荆老,“能不能请您把他的报告搬到我们学校?”荆孟林潜心准备了一番,在那一年里,连开了64场学习雷锋精神专题报告会。

    每到一所学校演讲,他都提前备好讲稿,再根据学校师生需要反复调整、精益求精。有一次,市十三中学临时提出增加中学生心理的内容,荆老二话没说,很快拟好了提纲;有班主任请他单独再为班里同学讲一场,他也欣然前往。

    要想做好报告,理论研究少不了,荆孟林的多篇文章获全国论文奖项,尤其在幼儿教育方面,他曾参与编写了家长学校实用教材《怎样培养孩子》,并以此为蓝本结合实际开展主题讲座。在市实验幼儿园讲“英才从母亲起步”那天,连走廊里都站满了聆听的家长。

    除了在学校里发挥余热,荆老在旅游、探亲、采风等期间也要见缝插针地宣讲。一次去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他还在那里做了一场报告,讲述毛泽东同志南泥湾开荒的故事令听众深受触动。

    无论刮风下雨,寒来暑往,荆老从未迟到过一场报告。一场大雪堵塞了交通,他决定步行前往郊区的学校,到了才发现自己棉鞋的底几乎掉了,他用鞋带绑起来也没耽误讲,老师们看到这一幕感动不已。

    还有一次,作完报告学校领导要请他下馆子,他趁着点菜功夫一个箭步冲出门,自己买了馒头咸菜当午饭。大家拿他没办法,“荆老师您这样我们以后没法请你讲课啦”。可这么多年,他当真没吃过一顿学校请的饭,也没报销过一分钱。自己光是自费打印材料、交通费等就花了万余元。

    他先后担任彩屯街道办事处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网吧义务巡逻员等,只用了一年时间在8个社区都建起了家教辅导站,培养了16个辅导员。他还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就读、义务为考生补习功课……“一个人的生命要有价值,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大家服务当中,通过奉献让生命焕发力量。”老人说。

    一天最多时候做五场报告,在五所不同的中小学校,他依然精神抖擞,给孩子们讲的津津有味。“一到讲台上。我浑身都是力量,把每一场报告都当作战场,每一战都要打好!”熟悉荆老的人都知道,他每天坚持快步走锻炼身体,“为了做更多奉献,为孩子们服务!”

    记者手记

    肖伯纳曾说过,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荆孟林老人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场场精彩的报告,打开一扇窗,让人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也是种下种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与他聊天,让我惊讶的是,这20年马不停蹄地奔波、演讲,其中的“辛苦”“困难”好像都被他选择性地“遗忘”了,这样让人们纷纷点赞的可贵精神,对他而言却“只道是寻常”。所谓“坚持”,是热爱之后的选择。因为这份育人情怀,所以选择多年坚守、舍弃休息、自掏腰包,而后自得其乐,无怨无悔。

    本报记者 车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