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消费主张》栏目对一些农村集市进行走访,曝光了农村集市上随处可见的傍名牌的“山寨”货:有多款和“奥利奥”饼干很像的品牌--“粤力粤”“粤力奥”“澳利粤”,有“康帅傅”方便面、“金曲”有机奶,还有“1+2”饼干、“小肥兔”奶糖等等。这些“山寨”货利用人们对于被模仿品牌的认可以及自身价格低廉充斥农村消费市场,不仅侵犯了正版商品的利益,而且严重损害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不少人认为,农村消费者辨别能力差、消费水平低、维权意识不强,甚至有点贪便宜“知假买假”。的确,一方面,由于“山寨”品的商品价格一般都低于正品价格;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缺乏辨识正品和“山寨”品的能力,导致“山寨”品在农村市场有一定的市场生存能力。但是,笔者也了解到,部分农村消费者,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消费者,对集市商店里的“山寨”商品也是很不满意的。但由于通过其它采购渠道不便捷,更多时候只能无奈接受。

  要保障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山寨”货离开农村市场,政府的监管力量必须下沉。只有强有力和行之有效的监管,才能让“山寨”货无法继续在农村“横行霸道”。这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了行动。春节前夕,我市开展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检查了食品生产主体112个、经营主体2435个以及各类市场175个,并于1月28日下午,在千金岭垃圾处理场集中销毁了检查出的816件假冒伪劣食品。

  但是,政府的监管不能只在某些特定时期才开展突击整治,更应强化日常巡查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要对销售“山寨”货的商家加大处罚力度,进一步提高其违法成本。由于农村市场“大而散”的特点,日常巡查很难做到彻底的清除,监管部门还应深入市场调研,摸清“山寨”产品供应链,从源头上掐断“山寨”货进入农村市场的渠道。